2023年8月18-21日,首届∙2023北京交叉科学大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大会以“交叉科学新时代”为主题,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和交叉科学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共同把脉交叉科学新机遇、北京产业经济发展新走向。作为我国交叉科学融合发展的代表性活动,本次大会吸引了国内产学研各领域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产业先锋、学术新秀齐聚一堂,大家共商交叉科学新发展,共话“交叉科学新时代”。
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作为重要的学术支持单位,学院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为大会做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工作,本次大会共分为10个专题(专题A: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包括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专题负责人:段慧玲),52个平行论坛,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青年教师、院友共组织召集了20余个前沿交叉平行论坛,北大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师生共百余人出席本次会议。
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立足学科发展优势,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学院的青年教师长期致力于跨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青年教师、院友作为大会的中坚力量,组织召集了“顶刊论坛-科学研究的苦与乐”“力学_核工程_人工智能”“力学_材料_人工智能”“能源_数据要素_政策”“工程科学计算+工业软件”“极限热学与未来芯片”“流体力学-燃烧-前沿计算”“折纸启发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计算+工业软件”“女科学家前沿交叉论坛” “力学_生物医学”等前沿交叉平行论坛,涵盖力学、材料学、物理学、人工智能、海洋工程、绿色储能、极限热学、生物制造、未来芯片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科技发展的大多数前沿学科,吸引了相关领域众多同仁出席。
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青年教师、院友等积极组织召集平行论坛
“顶刊论坛-科学研究的苦与乐”会场 (主席/召集人:段慧玲、王钻开、宋柏、李国洋)
“顶刊论坛”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王钻开教授、清华大学张一慧教授、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黄天云教授和张寅教授,共四位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科学家,以各自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的经历为载体,分享了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苦与乐。
A1会场:力学_材料_人工智能专题 (主席/召集人:陈默涵、莫凡洋、毛晟、王林娟)
论坛集结了物理、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聚焦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与新技术,展开充分研讨,通过推进多学科交叉协同,共同支撑科学智能研究范式的发展。
A3 会场:极限热学与未来芯片 (主席/召集人:宋柏、王玮、杨林)
论坛集结了热物理、力学、材料科学、先进制造、精密仪器和集成电路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聚焦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与新技术,展开充分研讨,通过推进多学科交叉协同,共同支撑大功率信息处理、射频和电力电子等芯片的发展,助力信息和能源技术的变革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A4 会场:流体力学-燃烧-前沿计算 (主席/召集人:赵耀民、陈帜)
论坛以机器学习、GPU异构加速、量子计算等前沿计算技术在流体力学与燃烧科学中的应用为主线,通过共同探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鼓励学科交叉与跨界合作,进而凝练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科学问题,促进科研范式的转变。
A5 会场:折纸启发的科学技术 (主席/召集人:刘珂、蔡建国、郭晓岗)
论坛以“折纸启发的科学技术”为主题,共同探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以折纸(剪纸)启发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为主线,充分研讨了折纸结构在机器人、超材料、微电子、虚拟现实、航空航天等领域带来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A7 会场:天文仪器与大数据技术 (主席/召集人:孙赫、祝伟、王炜)
天文学、仪器科学、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齐聚一堂,以天文仪器的创新及天文大数据处理方法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通过共同探讨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激发了跨学科和跨界合作,促进了科研范式的转变,推动了天文学科的前瞻性科学研究。
A9 会场:生物材料与仿生力学 (主席、召集人:冯西桥、戴振东、韦小丁、李博)
与会学者以生物材料和仿生力学的深度融合为主线,充分研讨新型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制备、生物材料的力学性能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此次论坛,专家学者们交叉碰撞出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和引领性科学问题,促进了该交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A11会场:力学-海洋工程-人工智能 (主席/召集人:王一伟、杨延涛、刘军鹏、李宏源)
论坛面向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海洋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海洋工程、力学、人工智能、材料、控制、仿生和先进制造等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促进海洋技术和海洋装备的发展,服务海洋强国重大战略需求。
A12会场:力学-软物质-柔性结构 (主席/召集人:钱 劲、卢同庆、贾 铮、肖 锐、朱书泽)
论坛集结了柔性电子、水凝胶、共形器件、介电高弹体、生长失稳、表面效应、组织力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聚焦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新力学理论体系、计算方法和实验手段,促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 为我国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的发展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软物质与柔性结构力学从基础科学探索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链条研究。
A13会场:力学核工程-人工智能 (主席/召集人:段慧玲、丁淑蓉、范海冬、肖厦子、余 龙)
本论坛以“力学-核工程-人工智能”为主题,集结了力学、物理、材料、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面向建设基础科研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展开充分研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促进先进核材料、核技术和核装备的高效开发。
A14会场:气泡+流动+催化 (主席/召集人:孙超、白志山、李二强、吕鹏宇)
与会专家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应用和科技前沿开展学术交流,深入研讨含气泡、液滴、颗粒体系中流动基本过程与多物理化学过程的耦合机制,凝练共性基础科学问题,推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服务能源、化工、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
A15会场:先进材料与结构-重大装备-动力学 (主席/召集人:刘咏泉、李冰、朱睿、于国财)
集结了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所中从事力学、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研讨先进材料与结构在新一代航空航天和水下装备研发中的巨大应用前景,探索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结构与新技术,通过推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助力解决先进结构在重大装备应用中的瓶颈性问题。
A16会场:微纳米机器人+生物制造+精准医学 (主席/召集人:黄天云、尹俊、李隆球)
与会专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高端医疗装备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合微纳米力学、生物制造、机器人与精准医学等前沿学科交叉,聚焦医用微纳米机器人与生物制造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新场景,展开充分研讨,共同促进微纳米机器人向真实临床医疗方向迈进。
A17会场:声学_湍流-大数据 (主席/召集人:吕本帅、杜林)
论坛集结了声学、湍流、信号处理、先进计算、应用数学以及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通过介绍分享前成果,共同探讨了最新的研究动态,不同领域的交叉特点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的新型研究范式。论坛通过多学科专家的热烈研讨,共同展望了湍流噪声先进理论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A18会场:多介质力学+高能量密度物理 (主席/召集人:王裴、张又升、肖左利、袁子峰)
“多介质力学+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交叉论坛集结了高能量密度物理、激光惯性约束聚变、流体力学稳定性、多相流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面向材料结构设计、断裂、破碎、喷射,爆轰、流体不稳定性、温稠密物质物理、核反应等交叉学科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凝练了建设性的科学问题与可行性的研究方法。
A20会场:极端环境结构功能材料热力学行为 (主席/召集人:徐翔、张强强、郝梦龙)
论坛集结了力学、材料、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围绕极端环境下结构功能材料热力行为与使役特性,开展了深入的多学科研交流,论坛聚焦前沿热点与当前紧迫性基础难题,通过多学科融合促进先进结构功能材料变革性发展。针对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与新技术,凝练了具有引领性、创新性和颠覆性的科学问题,以期服务材料强国重大战略需求。
A21会场:“冲击-生物-智能”前沿交叉论坛 (主席/召集人:侯淑娟、秦庆华、胡玲玲、刘文洋)
论坛旨在发展冲击-生物-智能交叉领域的前沿方向,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民经济主战场。来自全国十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9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在该交叉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多学科交叉融合下的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展开讨论,凝练出具有建设性的科学问题与可行性的研究方法。
A22会场:微纳米力学与跨尺度材料设计 (主席/召集人:张忠、施兴华、易新、燕鑫)
论坛围绕先进材料和结构的微纳尺度力学设计、分析与制备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探索多尺度材料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促进力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融合和突破。
A23会场:工程科学计算+工业软件 (主席/召集人:刘谋斌、黎波、袁子峰、丁陈森)
“工程科学计算+工业软件”前沿交叉论坛集结了计算固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流固耦合问题、机器学习前沿方法、数字孪生建模、工业软件设计等领域的众多学者。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问题指引下,论坛促进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交叉融合,为科学问题、研究方案、产业布局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A24会场:女科学家前沿交叉论坛 (主席/召集人:陈光、邓航、满怡、王林娟、燕鑫、张璇)
“女科学家”前沿交叉论坛围绕基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女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邀请前沿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交流研讨,鼓励和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C4 会场:力学_生物医学 (主席/召集人:谭文长、黄建永、朱 驰、满 怡、李国洋、王雪峰)
论坛介绍:论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重大需求,邀请了力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着力聚焦生物力学、力学生物学、生物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通过充分研讨交流,助力力学-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的发展。
D2会场:计算社会与社会智能 (主席/召集人:吕琳媛、梅文俊)
与会学者们分享在不同视角、不同研究范式下取得的关于舆论演化、移动数据、国际关系博弈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以数理方法研究社会系统底层核心规律的潜力与边界;继续深化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助力学科发展;探讨理论成果在社会治理科学化、智能化实践中的应用。
G2会场:能源-数据要素-政策 (主席/召集人:宋洁、何冠楠、王剑晓)
本论坛聚焦能源数字化、数据要素市场等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机制、新政策,就该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科研范式进行充分研讨。
J3会场: 新工科-基础学科青年科学家 (主席/召集人:李晓雁、李国洋、张寅、张璇、薛健)
论坛聚焦“新工科”与物理、化学、力学、材料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交叉研究,与会学者们通过本次会议凝练出共性科学问题,寻求复杂技术难题的跨学科解决方案,促进交叉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交叉科学学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代表主办单位在开幕式致辞。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院长、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交叉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段慧玲教授在大会上做《界面力学与仿生交叉》报告。
段慧玲教授作大会报告
参会学者充分围绕大会主题,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充分交流,大家建言献策、群策群力,聚焦前沿热点与当前紧迫性基础难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为期三天的会议,增进了不同学科之间,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交流,在深度融合中引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现场气氛热烈。
本届交叉科学大会的举行,是中国交叉学科基础科学发展和前沿技术成果展示,是一场立足未来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学研用融合共生的“总动员”,作为北大新工科建设的先行者,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新工科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紧密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与国家“四个面向”的对接衔接,加快推动学院及新工科的发展步伐,培养拔尖人才,当好北大新工科建设的排头兵,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应用上有更大作为、更大贡献。与交叉学科各领域专家学者、产业先锋携手同行,共同推动我国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和基础学科研究,以更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