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优秀人才国际论坛”由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主办,旨在聚焦国内外学术前沿,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广泛讨论和交流。自2018年召开第一届优秀人才国际论坛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成功引进众多优秀人才。第八届“2025年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优秀人才国际论坛”将于2025年2月22-23日线上召开,借此论坛之际,诚邀国内外英才加盟!
二、论坛时间:2025年2月22-23日
三、论坛形式:主题报告+讨论交流
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力学系统与控制、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先进材料与力学、工业系统工程与决策、能源与动力工程
其中重点招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实验流体/固体力学、水动力学、可压缩流体力学、弹塑性力学、流固耦合力学、群体博弈与控制、智能感知与控制、故障诊断与预测、生物流体/固体力学、细胞与分子力学、计算医学与健康信息学、计算力学与工业软件、科学与智能计算、数字孪生技术、AR/VR技术、可视化与计算机图形学、工业设计(人机工程、数字设计)、数据科学与优化决策、质量工程与可靠性、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激光制造技术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大模型及其应用、先进芯片及仪器、微纳系统、自动驾驶、空间结构与机构、飞行器设计、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推进技术、海洋工程与海工装备、能源与资源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储能与储氢、热管理、新能源燃料合成、热力学、高温与过程热化学、多能融合与能源数智化等。
(以上研究方向长期招聘)
五、论坛申报方式
有意申请者请于2025年2月15日前向各系联系人邮箱提交详细履历等个人资料,邮件主题请命名为“姓名+系别+研究方向”,CV以附件发送,邮件正文为个人简单介绍及中文300字以内的研究成果介绍。各系论坛组委会对申请人进行初审后,将于2025年2月17日前陆续通过邮件或短信发出邀请,请及时关注并返回参会回执。
各系组委会成员及联系方式
系别 |
联系人 |
电话 |
邮箱 |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
易新 |
010-62755995 |
xyi@pku.edu.cn |
航空航天工程系 |
周超 |
010-62751825 |
czhou@pku.edu.cn |
能源与资源工程系 |
彭雨粲 |
|
yucan.peng@pku.edu.cn |
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
张玺 |
010-82524911 |
xi.zhang@coe.pku.edu.cn |
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 |
刘珂 |
|
liuke@pku.edu.cn |
|
|
|
|
期待学科相关领域内富有创造力、取得了突出研究成果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及有意申请加入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的优秀青年学者参加!
应聘条件及待遇
一、 应聘条件
1、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博士学位;
2、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3、申报时未全职在国内工作;
4、引进后全职来校工作。
二、相关待遇
1)岗位
教研系列: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教授(Full Professor);
2)支持措施
(1)薪酬待遇: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2)科研启动经费:国家支持科研经费及学院经费支持;
(3)资源配置:博士生导师资格;优质研究生资源;良好科研平台;办公和科研空间等。
(4)服务保障:符合政策的福利性住房;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附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优质教育资源。
学院及各系简介
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
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现有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能源与资源工程系、航空航天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等5个系,院士和国家级人才(含青年)计划入选者占教师比例的60%以上,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若干省部级等研究平台、11个硕士点、10个博士点,并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群体”。近5年来,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共负责和参与各类项目近千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0多项。2015年,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被评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实施的“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第二批试点学院之一,2017年,力学入选“双一流”学科,力学为全国学科评估A+学科。学院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承办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活动,面向全世界公开招聘优秀人才。
网站链接:/
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全国学科评估A+学科、双一流学科)
力学系的前身是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由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及其他著名学者共同创立于1952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经过几代人70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北大力学学科拥有一支既专注教学,又能从事学科前沿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需求科研项目的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科学前沿研究和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70多年的学科建设发展中,培养了一代代杰出人才,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6位系友,以及当选为美国、加拿大等国院士的3位系友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力学系是全国唯一拥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重点学科的一级重点学科,现拥有1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1个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拔尖人才培养专业(力学)、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2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目前,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级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他们均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北大力学为全国学科评估A+学科以及“双一流”建设学科。
基于力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拟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工程力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科学与智能计算,以及其他力学相关方向进行招聘。
能源与资源工程系
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简称能源系)立足国家重大能源战略目标和迫切需求,致力于解决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专注于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研究,强调理工交叉融合与跨学科交叉研究。能源系积极响应国家重大能源战略,目前针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零碳热管理、先进储能等领域开展学科强化,助力我国能源行业在“双碳”目标压力下实现平稳、高效的零碳转型,积极引领能源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国内能源与交叉学科建设的先行者,能源系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目前拥有教师12位,包括教授4位、副教授3位、助理教授4位和研究技术系列教师1位,其中国家级特聘教授2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位、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7位。全体教师均具有海外研学经历,形成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与科研优势。能源系于2006年成立了我国首个“能源与资源工程”本科专业,2016年建立特色本科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并于2021年获批北京市一流学科。同时,依托国家湿地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热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实体,能源系在多领域实现了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我国能源与环境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工业工程与管理系致力于引领并大力推广系统工程与数字化转型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以及产业升级进程。本系以数据科学与决策优化、质量科学与可靠性工程为坚实根基,依托数字与系统工程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各领域间的深度交叉融合。通过融合创新路径,为工业系统与低碳能源系统赋能,助力其实现智能决策的高效升级。同时,本系全力致力于打造一支在国际学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引领学科前沿发展的科研团队,为相关领域的持续进步与突破贡献核心力量。
现有工业与系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全职教师共10位,其中教授2位,长聘副教授2位,助理教授4位,研究技术系列2位。其中,国家级特聘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科创新领军人才1位,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5名。
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将深耕运筹优化、数据要素、系统工程等关键研究领域,针对智能制造、低碳能源、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重点聚焦数字化转型、质量与可靠性提升、能源系统优化等核心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同时,积极携手国家重点单位、行业头部企业以及创新性研究机构,深度融合前沿科学理论研究与工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践,致力于在工业与系统工程的教学、科研以及实践创新应用等方面确立国际领先地位,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与低碳转型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高效的决策工具研发以及创新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航空航天工程系
航空航天工程系目前拥有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实验室、空天信息处理与应用实验室、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室、安静飞行实验室、叶轮机械实验室、多功能轻量化技术与装备保障实验室、计算流体力学与工程应用软件研究所、燃烧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预聘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3人,研究系列教师2人以及高级工程师1人。主要发展方向包括新型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推进技术、制导控制与通信、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等。
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
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现有全职教师16人、研究系列教师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把力学与先进制造作为重点支持方向。“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于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并正式开始招生,第一届招生人数在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年度招生人数中占比达48%。2020年4月,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成立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成为学校新工科建设的标志性平台之一。2022年,力学学科进入33678新甫京国际品牌建设世界顶尖学科名录,并在一流学科放权改革方案中明确了2个关键研究方向拟重点突破,其中之一就是 “机器人动力学与决策控制”。围绕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大背景中的新工科建设需求,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面向国际工程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支撑“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建设,充分融合校内多学科优势力量,不断加强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将形成新的学科优势方向,促进跨学科融合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目前已形成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2)微纳制造/仿生制造;(3)仿生机器人/医用机器人;(4)群体智能与网络化系统;(5)生机电一体化;(6)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7)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拟在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相关方向招聘。